景观,英文Landscape,解释为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定义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其是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通过将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第一是重视结构。不管是主次节点、廊道、界面的秩序、对景还是收放关系等结构性的问题都十分重要。此外,景观塑造还注重结构的平衡性。
第二个原则是使土地价值最大化。绿地使用的得是建筑基底和必要道路以外的空地。这些空地,要集中起来办大事,做成有规模、有设计深度的景观。值得注意的是,绿地率要做到基本要求,但并不是越高越好的。过高的绿化率极有可能导致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不达标。其次,几乎任何设计里头,都需要有至少那么一处稍微有些规模的硬质铺装广场来承载公共活动。
规划快题中的景观是我们用来处理剩余空间的常用手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剩余空间。此处参考陈铠楠师兄的手稿来解释一下。
在图中标示的红色框,从设计者的主观判断里,是不属于剩余空间的。红域标示的内容包含:商业步行空间、建筑内院空间、酒店庭院空间、码头开敞空间、滨水岸线步行空间、出入口广场空间。
在图示中的蓝色框标示下的内容,会被认为是设计者在营造完主要空间之后,剩下的空间,即所谓的剩余空间。(在此强调说明一下,为什么这里把大型公园归为了“剩余空间”?是因为这一年的题目设定里,没有强制性要求进行公园设计,属于设计者在分析完题设条件之后,为了处理地块中剩下的大空间,以及综合考虑市民公共活动与景观塑造,设计的大型公园。)这些空间主要包含:建筑退线留下的不规则空间、不同类型建筑相交时候的交接空间、滨水栈道外与道路的绿地空间等。
综合的对比红域的主要空间和蓝域的剩余空间,会发现,当你的主要空间做的紧凑、清晰、有逻辑性、有规则的形状,剩余空间是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的。此处例举一个有过多剩余空间的例子。(图片来源观内外往期学生作业)
明显可以感知到,图中的蓝域,表示的剩余空间基本上已经占据了图面绝大部分的篇幅。这些僵硬的轴线,在缺乏尺度感和围合效应的设计下,与剩余空间无异。
我们需要再进行一番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剩余空间?是本身就是剩余空间,还是被剩余空间?前面的平面图存在的剩余空间,其本身就是在主要空间塑造后,剩余下来的次要空间;右侧的多数剩余空间,是由于设计者的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局限,被剩下来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会导致剩余空间的情况:
1.过度的建筑退线米。有的时候退线米左右的时候,就会显得剩余空间较多。这时就可以用树丛进行空间填充。
2.尺度的把握失衡:尺度的把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尺度宜人和尺度合理。尺度宜人,是对空间的一种尊重,对在空间下的体验者的一种责任。尺度合理,是对设计题设要求的一种正确反馈。对尺度把控失衡,导致的后果不仅会出现空间剩余,还会出现功能区块放置错误。
3.设计深度不足和空间组合欠佳:通过右边同一块地的两种建筑摆放方式,明显发现,图1的建筑围合出来了一个类似于矩形的空间,这种空间在之后会形成市民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图2建筑无序的摆放在地块上,导致除建筑外的空间,没有明显的边界,显得不那么容易被人接纳。
1.合适的空间填充(1)小尺度空间:例如建筑的出入口空间、建筑退线空间。常用的填充元素:树、草地、树丛、树阵
(2)中等尺度空间:中等尺度的衡量,主要是介于小尺度与过大尺度之间的空间,例如庭院式酒店里的院落空间。往往这个时候可以转换成绿地加水景设计的结合来有效填充,这甚至是景观的一种深化手法。
(3)大尺度空间:往往需要填充的空间上了1~2公顷这个程度的时候,做一个公园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小一点的公园,用园路组织一下,加上一些步行道和休息平台。大一点的公园,就挖上一滩人工水池,设置生态岛,同时结合园路组织步行来设计。
2.空间围合的运用有效的利用好了空间围合这个技巧,可以避免很多空间出现不必要的剩余。增加空间的围合效果,形成有效的界面,可以减少剩余空间的出现。常见的空间围合有以下两种。
(1)建筑围合:让建筑形成规则的界面,会给建筑围合下的空间一种可接受感,往往这种空间会潜移默化的变成广场等公共空间。
(2)树木围合:常见的圆形广场的处理方式,就是通过树阵围合成圆形空间,让圆形广场不仅仅是单纯的一块不一样材质的圆形铺装铺在地面上。
②基地内部,视高差程度处理。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带需要用较为丰富的空间处理来消解疲劳。交通组织需要合乎规范,同时对车流和步行的安全性、通畅性、舒适性以及建设成本有较高的要求。一些生态性相关的新规划理念往往与对地形的高差利用有关。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带需要用较为丰富的空间处理来消解疲劳。交通组织需要合乎规范,同时对车流和步行的安全性、通畅性、舒适性以及建设成本有较高的要求。一些生态性相关的新规划理念往往与对地形的高差利用有关。对于小高差的地形,常常会用雨水花园去处理。
而对于大高差,存在急剧变化的地形的快题,第一种手段是与建筑结合,加设景观步梯,引导人流线;
(2)不规则形水体:多用于尺度较大的景观设计,在度假区这类型的快体中较为常见。
3.植物针对植物,我们处理方式要遵循“按区位划分,合理搭配”的态度。植物的种植方式又可分为孤植、对植、列植和丛植。
针对铺装,我们处理方式要遵循“简洁明了,有所区分”的态度。在铺装的画法上,应有所区分,避免大量形式一样的铺装,但是更要避免花哨的铺装形式。在规划快题中,建议使用三种基本的铺装形式即可,在合理尺度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搭配就可以形成不错的图面表现。首先在主要轴线上可以使用双线横条铺装;次要轴线及其他线型空间中使用单线横条铺装;在面型空间内使用单线方格网或者双线方格网的铺装即可。>
针对小品,我们处理方式要遵循“适当添加,点睛之笔”的态度。在开放空间中,建筑小品是人们活动的道具和依托,如座凳、卧石、喷泉、地灯、连廊、亭子、雕塑、舞台等。通常开放空间的建筑小品的组成是以功能目的为根据的,具有重要的使用性质、观赏性质和人文性质。例如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小品可代表城市的品质,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小品可唤起人们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忆等等。>
快题中所运用到的景观设计类型主要分为点、线.点:点状景观包括入口、节点小广场、次要景观空间等
(2)节点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处理好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广场的空间组织,广场上建筑物与交通流线组织,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城市中原有广场的利用改造。
>
(2)滨水步道、驳岸:这一类景观需要做到有明确走线,有主次,有变化,岸线设计上应明确重要节点位置上的设计,其余场地通过步道与绿化景观结合的方式布置。
(3)商业街:通过式的广场和步行空间的组合,商业街往往会成为基地核心的轴线。适宜的商业街尺度控制在10-15米左右,与两侧围合界面的高宽比约为D/H=1:2~1:1。
(4)商业街的设计要点是以空间为导向,结合外围合(建筑+绿化)、内装饰(绿化+水体)以及铺装进行设计。当我们布置商业街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商业街轴线存在一定的斜角,为了避免建筑尖角出现,角度在30°~45°之间较为合适。>
其次对于商业街的轴线位置变化,若轴线位于地块正中位置容易显得建筑均质而细碎,此时有两种改进方式,一是将轴线向左或向右偏移一定程度,形成一边庭院一边单体的模式;其二则是形成内街模式,除了主轴外,还可以有几条次轴引导人流。
当然还有另一种处理的方式:轴线由直变曲。折线与曲折线本质上都要强调出围合感,即从图底关系上能很清晰地看出步行轴线。但曲线轴会对周边的建筑切割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谨慎使用。
我们在进行商业街轴线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贴线率低、街道高宽比夸张、广场尺度巨大、轴线形态存在,但建筑有拼凑之感等问题。
(1)根据自身设计、外部道路、出入口联系,用铅笔确定步道(轴线)确定节点广场位置与尺度,尽量与基地其他节点形成对景,确定入口与结尾广场的大小;(3)以步道、广场界线为建筑边线,勾勒建筑轮廓,大致确定建筑的咬合、交接关系,大致确定重点景观设计;
(2)硬质连接,布置商业,形成轴线)强化轴线)根据轴线尺度增加一个或几个中间的节点空间;
(5)做另一条轴穿过这个节点空间形成正交关系,它可能是断续虚轴或自由形态轴线等。(提醒:多数轴线是指人的流线,部分轴线则是以对景为主要目的的仪式性轴线。)
(4)细节刻画:布置景观小品(亭子)、公园管理用房、公厕。设计要点:场地收放、休憩节点在进行自然景观(公园)设计时,应注意整体的收放,一些重要的节点应详细设计;同时,应做到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休憩节点)相结合,增强整体的人性程度和可游览性。>
近年来的规划考试对于策划部分的考察比重大大增加,了解景观相关的策划手法与表达变得十分重要。
我们需要再分析策划中梳理景观体系,形成一张直观明了的景观结构图,明确景观轴、景观节点(核心和次要)、重要景观面,形成“点——线——面”的景观体系。景观体系图可以结合局部小透视或者一段文字进行辅助描述。
我们需要说明景观设计为场地带来了什么活力,营造了什么场所,吸引了什么样的人群以及划分了哪几种活动空间。
3.景观的生态性考虑现如今对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的大力推动和实践,快题里面也会出现类似的场地介绍,因此我们要学会生态优先理念在快题中的运用,熟悉并运用诸如“生态修复策略”、“绿化廊道”、“雨水花园”等概念。
1.陈铠楠师兄的知乎回答:规划快题设计中好的绿地景观设计需要注意哪些?2.龟龟师姐的知乎回答:在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中,常遇到一些地块剩余空间没有办法处理,请问各位大触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知乎用户老RRR回答:规划快题中无论城市中心还是居住区都要有轴线,轴线在现实中到底是什么,快题中怎么使用?功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