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吵闹,大众越需要一种“静默”的力量,而空间,就是营造了这样一种静默的距离感,我们与当下时代的喧嚣,需要保持一个恒定的边界,屏蔽一些外界的杂音,保持自我的觉知。
美好的空间,可以通过光感、材质、线条的脉络对受众传递一种“对话感”,让人不觉得这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当空间有了特定语言之后,需要从小众走进商业市场,需要去承载一些品牌语言的厚度,那么它就需要一个良性的空间运行方式。在创作之初,设计师就需要去考虑到空间、自然与产品如何融合,如何表现,才可以平衡两者之间的频率。
与孔德阳老师,是一场略显仓促的访谈,这位设计师正准备收藏一幅抽象派画作,在交谈的闲暇时间里,我们进行了简短的探讨——如何去营造空间里的“治愈感”?
他端坐在办公室的扶手椅里,从最初的略显局促,到逐渐放松,我们让谈话尽量保持在一种轻松的闲聊氛围里,毕竟刚刚结束了严谨工作的人,都不希望接触到一次过于正式、严肃的访谈,在非正式的场合里,我们往往可以接触到设计师最真实的一面。
在与孔老师的交谈过程中,逻辑严明有条理的“线性思维方式”显露无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建筑空间里隐藏在砖墙背后的电路线,它们看上去交叉万千、错综复杂,但是每一根线路都不会错,精密严谨到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尽量减少到最小。
正是这些线路的组合架空起了一座空间的“立体感”,却常常因为过于细微,而不被注意和发现。
我之所以这么形容孔老师,除了与他交流的实际感受,在他的空间作品里也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线性的流动”。
无论是他最近设计的莫洛尼壁炉成都展厅,还是早期的“落地sunset”威士忌酒吧设计,还是最新的别墅家居作品,尽管这些作品的色彩、风格、语言各有不同,但是那种穿梭于空间里的流水质感,还是那个“寻同”味儿。
在当下这个混沌、杂乱的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同频之音”,在不断的探索、发现、创新里,透过建筑的骨架去触摸空间的灵魂,它是让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采访中,我们谈到了寻同最近的两个作品——莫洛尼壁炉成都展厅和“旋转的太阳与散文诗”别墅家居。这两种设计风格从外观来看,具有一动一静、一冷一暖、一收一放的差异性,但是内在的质感不变,都包裹了一种时光如水的流动感。
我对这种流动感实在好奇,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如水穿透、温柔蔓延的感觉,才让整个建筑物不至于成为一滩死物。它仿佛是一个自然而生、呼吸自如的生命体,在不同维度时空与我们共处,安然自若的生活在一个集合了阳光、落叶、火焰、流水的时空里。
这种流动感因何而生?是来源于设计师自己的创作灵感,还是来自于空间本身具备的特质。我们通过这两个作品来浅浅探讨一下,如何创造空间里流动的“治愈感”。
空间的流动感,是通过最初的从无到有创造的动线设计完成的。在创作“壁炉”这个作品时,一开始就规划了从入店、到环形展览、到走进庭院、再到穿过大门的路线图,通过空间的层叠营造,让每个人循序渐进的走进来,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被火焰治愈的能量。
为了在空间的动线里,安置不同材质、风格的壁炉,孔老师选择了12种最有特色的壁炉,巧妙地融合在空间的各个布局里,熔岩质感的粗粝墙面搭配跳动的火苗,让人一眼看见就心境安宁。
艺术必须出自于自然, 只因自然已为人类创造出最独特的美丽造型。—— 安东尼奥 · 高迪
悬挂于室内的篝火壁炉,像一个巨大的漏斗带着火焰的温度从天花板垂直而下,围炉而坐的木柴、烘烤着热气腾腾的书香。一种奇异的原始组合呈现在大厅里,在这个窗明几净的现代空间里营造了一种远古时代才有的梦幻感。
孔老师说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壁炉,是像灯笼一样的白色圆弧形壁炉,把一大一小两个白色“灯笼”组合摆放在廊道口,刚好填补了那一块空间原本的“空白感”。它俩兼具了壁炉、灯具和艺术装置的效果,似乎是两个灵动的小精灵在与你对话,又与整体的空间美学融为一体,在肃穆之上的氛围里增添了一抹灵性。
通过动线设计与整体布局,把壁炉作为一个产品无缝衔接在空间里,火焰的温暖流动为疲惫的现代人营造了一个放缓身心的休憩场所。
在设计一所900m²的别墅空间时,由于它是一所家宅,设计师需要考虑更多如何去满足主人的生活诉求,只有回到家里的那一刻,才是彻底的精神回归——家宅,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保持一份距离、安放自我的身心庇护所。
犹如在一块空旷画布之上涂抹色彩,要如何去契合家居主人的生活习性?如何去平衡自我与外界的界限?如何去构建宁静、安适、优雅的生活场域?
女主人关注一切时尚的事物,尤其擅长自己的穿搭,设计师在满足家居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每个角度的视觉效果都是最佳的,同时融合三代同堂的生活习性,兼容并包了内收、外放的空间美学。
由光影分割出空间格局,通透的线条感在不同材质间碰撞,不仅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交互,还有物与物、物与自然的相生相合,交错的流动感仿佛一首绵延起伏的散文诗。
旋转楼梯之上的雨滴装置,从天花板由上而下的坠落,以一种自然的诗意表达串联了整个空间,圆润的形状中,冷硬金属与柔和光影对立又糅合,折射出无限惬意。
设计师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是下沉式的客厅。通过高低差结构的凹形区,与其他空间营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同时你又能够通过落地窗看向意式现代风格的室外花园。
孩子在草地上跑来跑去,老人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晒晒太阳,主人在室内安静的办公或者看书,在同一时空里动静结合,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包裹在光影流动里。
家宅,是自我的延伸,以设计语言诉说着居住者的思绪。当一间房子有了性格,便也就自发生长至逐渐与居住者融为一体,共同在时间的河流中变换模样。
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人心是很难居住在这个数字时代的,我想建造的是那种能让人心居住、扎根的地方。”
治愈,是孔德阳老师很喜欢的一个词语,他希望自己设计的建筑、空间作品可以传递一种“治愈力”。建筑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充斥着技巧和手段的钢筋水泥,而是契合不同地域、人文和自然环境的特质,构建一座包含理想生活的乌托邦。
尽管他深受安藤忠雄的建筑美学感染,但是他并不认为都市推崇的“日式侘寂风”适合每一个人。“那种房子看着好看,但是你去住上几天就不想住了,我们还是应该去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空间,这中间的尺度如何把握,我也在一直探索。”
若说他是一个设计师,不如说更像一个学者,或者学生。正如寻同空间的理念写道,设计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在途中要不断学习、探索、发现、创新,从展览里、电影里、自然里、生活里不断挖掘新的设计灵感,不断去追问、探寻、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