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秀方案 深圳市盐田区旧墟镇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国际竞赛 / 罗麦庄马
项目地处深圳市盐田区,场地周边自然环境资源丰富,依山傍海。背靠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三洲田森林公园,面朝大海,与大梅沙、小梅沙和沙头角为邻。
位于场地西南侧的盐田港是深圳最重要的进出口码头,货轮,吊臂,货柜在此处如精密的仪器般日夜运转,场地内海鲜街的喧嚣,渔民的辛勤劳作则体现了烟火气的一面。
项目所在的盐田旧墟镇现状海岸线略显生硬,缺乏景观绿化,区域整体的绿化较少,山体,滨海,景观绿化之间较为割裂。我们希望通过“海鲜盛宴,疍家文脉,港口城市,文化水岸”四大设计愿景为盐田打造新的活力内核,提升片区城市风貌。
TOD节点沿北山道将成为到达基地的主要人流,通过慢行系统与垂直交通将TOD人流引入基地。与此同时,重新建构一系列的商业节点,形成从公交站,TOD到海鲜街,亲海栈道到疍家文脉聚落的线性串联。
自然有机的滨海界面便于海向内陆的空间渗透,四方来客汇聚的集市在海岸和避风塘一线,延续“墟的空间肌理,延续历史记忆,增强通海联系;并结合商业、文化功能,打造多层次的垂直空间,保障沿海公共性。
避风塘的岸线汇聚形成沟通山海的自然景观廊道,依托自然路径串联山海两端,并经过建设区域,使海自然进入城、墟。
通过沿海平台的垂直塑造,形成场外、广场平台和亲海平台三种不同层次的步行流线,将海洋氛围引入城市。同时,商业活动沿平台展开并延展到疍家文脉聚落。
水岸、商业单体和塔楼裙房共同形成立体的滨水商业空间,通过高差处理将商业动静分区,可容纳不同形式的业态。以餐饮为主的现状海鲜街由此得以纵向延伸,同时水平方向的街道也得到延续。
商业单体建筑的形态设计灵感来自浮岛。通过游离于大岛的排布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商业个体。自由的排布与建筑形态激发了商业区的活力,而浮岛的形式使得所有的商业单体独特却不独立,自然的形成一个整体,与后街的“大岛”——商业裙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商业建筑单体的平面尺寸布局总体划分约为8.4m X 12m。通过采用灵活分隔的形式,使单体商铺可根据业态及铺面需求快捷的排布,并可针对餐饮或零售采取不同的室内分隔。每层的退台连同可上人屋面一起为商铺营造更多的外摆空间。建筑的立面采用简易又不失精美的金属材质,与玻璃互为虚实。
相较“自轴线向两侧逐级降低”,“两端向轴线” 策略,减少均质化布局带来的压迫感,也为城市争取到大开大合的空间感受。
将两栋塔楼相组合后,获得比前两种方案更为理想的建筑间距,为城市空间留出更宽阔的视线通廊。天际线变化不再线性,而是更为自然的过渡。住宅塔楼的户型基本户户有景观。朝海的楼栋为了缩小面宽采用V字形态平面布局,主要房间均能看海。朝避风塘的楼栋根据不同朝向,能看到海景,水景以及公园景观。
住户可通过连接地铁站的地下商业街或通过2层连廊系统回家。自驾则可以利用场地北侧15.1米的高架道路回家,实现与节假日瞬时高峰车流的分隔。
除住宅以外,场地内设计有另外三座高层建筑。酒店位于04-07地块西南角,紧邻疍家文化馆所在的 GIC地块,另一侧为以餐饮、商业为主的海鲜街。此外,两栋办公建筑分别面向海岸和避风塘。
36班小学位于04-05地块,紧邻规划公园。建筑形体模仿山体采用退台形式,向内层层跌落的平台,将喧嚣隔于园外,围合出绿意盎然、生机涌动的校园。小学场地能够看向北侧自然山体,有很好的景观视野, 建筑设计希望以自然山体为意向,营造绿意盎然,与自然交融。
小学场地所处的上渔街西北侧,其他三面均不与道路连接,学校操场层直接衔接15.1m架空道路,主入口和接送车 行结合架空道路组织。地上主体两个L型体量分别为主要教学和专用教学功能, 办公分置于顶层和尽端,确保主要教室采光重组,各功能分区合理地下两层主要设置了部分专用教室和公共教学功能,两层停车库能容纳学校日常停车需求。
设计团队:主创建筑师:杨骅,设计团队:陈志聪、蔡万祺、栗欣岩、李柏志、汪昊、刘雨新、王巍然